内娱C位消亡史:蔡徐坤、孟美岐等偶像的流量诅咒
近年来,内娱偶像产业经历了从巅峰到低谷的剧变。从《偶像练习生》《创造101》的辉煌,到如今选秀叫停、偶像失格,C位偶像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流量的诅咒
2018年,《偶像练习生》和《创造101》的爆红,标志着内娱偶像产业的极盛时期。蔡徐坤、孟美岐等C位偶像应运而生,成为流量时代的代表。
“蔡徐坤级的流量,或许还有再现的可能;但蔡徐坤式的偶像,却已经失去了诞生的条件。”
然而,流量既是蜜糖也是砒霜。蔡徐坤从出道开始就伴随着各种争议:染发上热搜、NBA大使风波、数据造假事件…这些都在印证一个事实:“流量诅咒的实质,是拥有多大量级的流量,就会招致多大程度的质疑。”
“失格”偶像的困境
当流量与失格相遇,往往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。周震南的”老赖之子”事件、余景天的KTV涉毒风波,都让偶像形象一落千丈。
“从大众的造梦人变成大众的吸血虫,才是真正失去了偶像的资格。”
这些事件反映出更深层的问题:偶像产业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,导致一些偶像在名利中迷失自我。
内娱拯救计划的失败
曾经被寄予厚望的”内娱拯救者”孟美岐、吴宣仪,如今也陷入事业低谷。电影票房惨淡、演技遭质疑,曾经的舞台王者光环不再。
相比之下,杨超越的转型之路反而更加稳健。这启示我们:“说到底,C位偶像的消亡,不仅是自食恶果,更是与整个娱乐圈环境的相互腐化。”
内娱偶像产业需要重建健康的生态体系,让偶像回归舞台本质,而不是在流量和资本的裹挟下迷失方向。这或许才是破解”C位消亡”困局的关键。